亚洲保理业务的发展主要来自环太平洋东亚国家地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左右,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以出口为导向,当时保障支付和贸易融资的主要工具是信用证。如同在美国市场的情况一样,随着现代运输和通讯的革命性发展,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买方通常不愿意在检验和使用货物之前就做出付款的承诺,所以当亚太地区的出口商在努力扩大向欧美买家的销售时就难免必须接受赊销的结算条件,这也自然带动了对保理业务的需求,因此在这一地区保理业务的发展首先是靠国际保理业务带动的。
在过去保理业务发展的三十年,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及我国大陆地区像接力一般地成为全球出口保理业务的领头羊。日本保理商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投资控股的保理公司,业务集中度高;依据FCI历年来所进行的全球保理商年度评比.I:-I本保理商多次获得全球最佳保理商的荣誉,尽管现在业务总量不再领先全球.佩专业程度在国际上还是位居前列,倍受肯定。
台湾地区在保理业务的发展上颇具个性。20世纪80年代.华南银行首先与美国波士顿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当时台湾的出口贸易刚开始由信用证向信用结算转变,保理商机初步显现。但由于银行对保理市场的培育并不太感兴趣,所以很快便销声匿迹。之后,在台湾经济部(类似大陆地区的商务部)注册成立的迪和应收账款
管理公司(后来与集团内租赁公司合并为中租迪和公司)成为台湾首家以经营保理业务为主业的一般性企业.类似大陆目前的商业保理公司。该公司从国际保理业务入手,苦心经营市场和培育专业人才多年,在国际保理市场屡获殊荣,也曾获得全球最佳保理商的最高评比,被誉为台湾保理界的“黄埔军校”。90年代中期.台湾一次性批准了16家银行(即如大陆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打破了公营银行垄断的地位,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部分新设银行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瞄准当时公营银行并不注意的保理市场.大举进入.基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占比大幅下滑,信用结算条件大幅攀高的有利环境,纷纷取得了佳绩,也引领了其他同业纷纷投入开展保理业务;凭借广阔渠道和强大的资金优势,银行几乎垄断了整个台湾地区的国际和国内保理业务的市场。目前.当年率先进入保理市场的几家银行,多数也是现在台湾保理市场的领头羊;而保理业务几乎由单一保理公司培育崛起到银行全面垄断.与大陆当前商业保理公司如火如荼的成立,恰好形成极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