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为182*****187的用户, 现在她通过我站悬赏问答网发布了一个紧急帮助信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具体需求内容是【求购最新版】,但是由于本站人力物力有限,由于其问题太过于专业性太强,也或者是我们根本无暇顾及该用户的具体需求,导致本站根本无法为该用户提供最有效的服务。现在她(他)通过本站悬赏问答网平台发布了这一需求,希望有能人之士能够帮他解决这一个问题,并愿意付出50元作为报酬,不甚感激。
如果您觉得这个提问很好,可以点击左方的按钮进行推广,支持微信,短信和邮件推广。
注:50元只是象征性的价格标示,不代表实际成交价格,实际成交价格以能回答之人的定价为准。如果答案确实好,并且列出了一部分可信的免费内容(足以让购买回答答案者用户放心购买),则您可以放心购买。如果通过本站购买产生了交易纠纷,本站愿意承担一切线上交易的成交财务风险(限定在悬赏以后发生的购买金额范围以内,不承担线下交易的人身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任何风险)。
如果你无法确定或者不知道回答的内容是不是你想要的,可以在线咨询回答者以确定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请回答者做必要的修改或者补充。 如果确实已经发生了交易纠纷,您可以联系本站 仲裁处理。
最新版请在附件下载
本书是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编写的试用教材,主要供干部使用。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一些教材。
本书系集体编写,由韩树英主编。参加编写的主要有(以姓氏笔划为序),绪论部分:李公天、杨春贵,其中的哲学史部分由刘宏章、蒋永福撰写;辩证唯物主义部分:马清健、吕英囊、向熙扬、沈冲、陈柏灵、张绪文、钟洁林、钱俊生、崔自锋;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方文、王希和、卢俊忠、吴义生、李振霞、罗子桂、侯才。各章经讨论和修改后,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由沈冲、马清健,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由方文、卢俊忠,作了一些文字的加工和整理。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的其他同志也做了不少工作。
省、市委党校的同志,一些专家和其他有关同志,对本书初稿提出过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本书会有不少缺点以至错误,希望读者提出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杨河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哲学概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产生 ⋯⋯⋯⋯⋯⋯⋯⋯⋯⋯⋯⋯⋯二、哲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三、哲学的发展和基本派别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化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概念 ⋯⋯⋯⋯⋯⋯⋯⋯⋯⋯⋯⋯⋯⋯⋯⋯⋯二、运动 ⋯⋯⋯⋯⋯⋯⋯⋯⋯⋯⋯⋯⋯⋯⋯⋯⋯⋯⋯三、时间和空间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 第二节 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人的实践活动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状态 ⋯⋯⋯⋯⋯⋯⋯⋯⋯⋯⋯⋯⋯
( 1 ) ( 1 ) ( 1 ) ( 9 ) (13) (21) (21) (25) (28) (39) (39) (39) (43) (47) (50) (53) (53) (56) (59) (61) (61) (63) (65) (67)
1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 (67)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67)二、辩证法的发展 ⋯⋯⋯⋯⋯⋯⋯⋯⋯⋯⋯⋯⋯⋯⋯ (69)三、形而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产生的根源⋯⋯⋯⋯⋯⋯⋯ (71)四、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74)五、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 (78)
第二节 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 (80)一、对立统一规律 ⋯⋯⋯⋯⋯⋯⋯⋯⋯⋯⋯⋯⋯⋯⋯ (80)二、质量互变规律 ⋯⋯⋯⋯⋯⋯⋯⋯⋯⋯⋯⋯⋯⋯⋯ (89)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 (95)
第三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一、本质和现象 ⋯⋯⋯⋯⋯⋯⋯⋯⋯⋯⋯⋯⋯⋯⋯二、原因和结果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 ⋯⋯⋯⋯⋯⋯⋯⋯⋯⋯⋯⋯⋯⋯四、可能性和现实性 ⋯⋯⋯⋯⋯⋯⋯⋯⋯⋯⋯⋯⋯⋯五、内容和形式 ⋯⋯⋯⋯⋯⋯⋯⋯⋯⋯⋯⋯⋯⋯⋯
第四章 认识和真理⋯⋯⋯⋯⋯⋯⋯⋯⋯⋯⋯⋯⋯⋯⋯⋯⋯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二、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 ⋯⋯⋯⋯⋯⋯⋯⋯⋯三、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性 ⋯⋯⋯⋯⋯⋯⋯⋯⋯⋯⋯⋯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三、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一、真理和谬误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三、真理的检验 ⋯⋯⋯⋯⋯⋯⋯⋯⋯⋯⋯⋯⋯⋯⋯ 第四节 辩证思维方法⋯⋯⋯⋯⋯⋯⋯⋯⋯⋯⋯⋯⋯⋯一、归纳与演绎 ⋯⋯⋯⋯⋯⋯⋯⋯⋯⋯⋯⋯⋯⋯⋯
(101) (102) (103) (105) (108) (111) (113) (113) (113) (117) (120) (124) (124) (127) (129) (133) (133) (134) (140) (144) (144)
2
二、分析与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历史和逻辑 ⋯⋯⋯⋯⋯⋯⋯⋯⋯⋯⋯⋯⋯⋯⋯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与自然⋯⋯⋯⋯⋯⋯⋯⋯⋯⋯⋯⋯⋯⋯⋯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二、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本质⋯⋯⋯⋯⋯⋯⋯⋯⋯⋯⋯⋯⋯一、人类社会的构成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客体 ⋯⋯⋯⋯⋯⋯⋯⋯⋯⋯⋯三、社会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史 ⋯⋯⋯⋯⋯⋯⋯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社会系统的构成 ⋯⋯⋯⋯⋯⋯⋯⋯⋯⋯⋯⋯⋯⋯二、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技术形态⋯⋯⋯⋯⋯⋯⋯⋯⋯三、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改革 ⋯⋯⋯⋯⋯⋯⋯⋯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三、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146) (148) (150) (153) (153) (153) (155) (159) (165) (165) (167) (168) (171) (172) (181) (182) (185) (185) (186) (189) (191) (195) (196) (199) (202) (203) (206) (206) (209) (213) (219)
3
4
第一节 个人和社会⋯⋯⋯⋯⋯⋯⋯⋯⋯⋯⋯⋯⋯⋯⋯一、个人和社会的对立统一 ⋯⋯⋯⋯⋯⋯⋯⋯⋯⋯⋯二、人的本质 ⋯⋯⋯⋯⋯⋯⋯⋯⋯⋯⋯⋯⋯⋯⋯⋯三、人的价值 ⋯⋯⋯⋯⋯⋯⋯⋯⋯⋯⋯⋯⋯⋯⋯⋯
第二节 社会进步⋯⋯⋯⋯⋯⋯⋯⋯⋯⋯⋯⋯⋯⋯⋯⋯一、社会进步的动力与尺度 ⋯⋯⋯⋯⋯⋯⋯⋯⋯⋯⋯二、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 ⋯⋯⋯⋯⋯⋯⋯⋯⋯⋯
(219) (219) (223) (226) (230) (230) (235) (241) (241)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