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为181*****816的用户, 现在她通过我站悬赏问答网发布了一个紧急帮助信息,标题是:【如何看待目前对于成都一城双中心的城市规划】,具体需求内容是【最近也考虑买房,但是看了成都的规划心里还是很糊涂。希望有专业人士能为我解答一下...】,但是由于本站人力物力有限,由于其问题太过于专业性太强,也或者是我们根本无暇顾及该用户的具体需求,导致本站根本无法为该用户提供最有效的服务。现在她(他)通过本站悬赏问答网平台发布了这一需求,希望有能人之士能够帮他解决这一个问题,并愿意付出100元作为报酬,不甚感激。
如果您觉得这个提问很好,可以点击左方的按钮进行推广,支持微信,短信和邮件推广。
注:100元只是象征性的价格标示,不代表实际成交价格,实际成交价格以能回答之人的定价为准。如果答案确实好,并且列出了一部分可信的免费内容(足以让购买回答答案者用户放心购买),则您可以放心购买。如果通过本站购买产生了交易纠纷,本站愿意承担一切线上交易的成交财务风险(限定在悬赏以后发生的购买金额范围以内,不承担线下交易的人身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任何风险)。
如果你无法确定或者不知道回答的内容是不是你想要的,可以在线咨询回答者以确定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请回答者做必要的修改或者补充。 如果确实已经发生了交易纠纷,您可以联系本站 仲裁处理。
我觉得现在成都发展双核城市规划是非常好的一条出路,双核可以分区域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成都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一、 简介
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腹地,是西南(西部)几乎所有大区机构、央企、外企区域总部所在地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2007年,成都市和重庆市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成都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 城市发展历史与问题
60年前,成都只有18平方公里,而今中心城区建成区已超过400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倍多;城市道路长度已达3796.9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的30倍之多……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22.26%到1998年的32.20%,用了20年时间,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而由1999年的32.83%到2004年的42.82%,5年时间增加了10个百分点;目前成都市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210.79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36.39%,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63.61%,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92.31%。
在取得很大进步发展的同时城市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1、城乡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1)、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问题
在此,我们以一、二、三圈层之间的差别来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予以分析。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成都市一、二和三圈层之间较为均衡,每万在校学生拥有的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数量基本相同。但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第一圈层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远远大于农业人口为主的二、三圈层。
(2)、农民非农就业与市、镇布局问题
通过对成都城市圈内建制镇人口与经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呈极不平衡的状态,建制镇非农业人口不足,镇区非农企业容纳就业劳动力平均量小且分布不平衡。从整体上看,成都平原建制镇镇区非农产业(含工业、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非农就业容量不足。
2、城市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结构老化问题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达到122.28万人,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一方面继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在发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合理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养老机构的建立,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大量吸引外来流入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从而对自然增长形成的人口结构作部分修正。因此,城市非农产业的扩展和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所带动的城市化发展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将是未来成都市调整人口结构的必然选择。
(2)、人力资本水平提高问题
成都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第一圈层人力资本水平远远高于农业人口较多的二、三圈层。一圈层文化素质人口比例优势最为明显,人均受教育程度指数一圈层为9.59,而二圈层和三圈层分别为7.22和6.90;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指标一圈层为18.94%,而二圈层和三圈层分别仅为3.41%和1.79%,其极差倍数达到了10.58倍,标准差异系数达到了100.82%。由此可见,成都市城乡人力资本水平极不平衡,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远低于城市。为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另一命题。
三、 规划范围与规划类型
本次规划范围分三个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中心城,面积为598平方千米;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周边的4区、2县,面积为2662平方千米;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千米。规划重点是第一、二层次构成都市区;此规划为总体规划。
四、 主要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规划原则:
1、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2、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3、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五、人口规模
(1)、人口现状
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7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9万人。常住人口125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70万人,人均90平方米;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665-660万人,人将近90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34-760万人,人均90平方米。人口城乡结构,2000年,成都市非农业户口有369.4万人,占33.4%,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但在省内推进较快。第一圈层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二、第三圈层城市化水平较低。
(2)、人口预测
公式:规划期末城市人口=城市现状总人口×(1+城市人口综合增长率)规划年限
根据以上公式和数据可以推算出:
2019年人口数量=1257.9×(1+2‰)10=1285.9(常住人口数量)
六、 城市性质
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还是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七、 用地规模
全市土地按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分为三类:
1. 农用地
总面积 912695.53公顷,占总幅员面积的75.04%,以耕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面积497634.50公顷,占农用地的54.53%,其中大于25度以上需退耕还林的陡坡耕地5413.40公顷,占1.09%,灌溉水田348710.39公顷,占耕地的70.07%,粮果间作地21780公顷,占耕地的4.38%。 林地面积311892.65公顷,占农用地的34.17%。其中有林地200869.9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4.40%,全市森林覆盖率 27.7%。 园地面积45283.17公顷,占农用地4.96%。以果园为主,面积38624.04公顷,占85.29%,茶园4437.25公顷,占9.8%,桑园955.81公顷,占2.11%,其他园地1266.07公顷,占2.8%。 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水面共42115.37公顷,占农用地的4.61%,其中河流水面27981.69公顷,占66.44%,坑塘水面11886.89公顷,占28.22%,水库水面2217.96公顷,占5.27%,湖泊水面28.83公顷,占0.07%。 牧草地15769.85公顷,占农用地的1.73%,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寒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人烟稀少,不适宜放牧,暂处于未利用状态。
2.建设用地
总面积184608.41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5.18%,以居民点工矿用地占多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143244.2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7.59%,其中城镇用地36198.66公顷,占25.27%,农村居民点用地94079公顷,占65.68%,独立工矿用地9193.33公顷,占6.4%,特殊用地3773.09公顷,占2.63%. 交通用地22509.82公顷,占12.19%,以农村道路占地为主,面积12873.64公顷,占57.19%,公路8197.3公顷,占36.42%,铁路835.33公顷,占 3.71%,民用机场603.55公顷,占2.68%。 水利设施用地18854.3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21%,其中沟渠18579.93公顷,占98.54%,水工建筑物274.45公顷,占1.46%。
3.未利用地
总面积119008.73公顷,占幅员面积的9.8%,其中以田坎地占多数,其次为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田(土)坎77165.71公顷,占未利用地的64.84%
八、 具体三级规划概要
(1).都市区
都市区以内为一体化的城市地区,由七个卫星城与中心城共同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城市群,是形成成都现代化都市的主体,各卫星城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都市区的整体功能。
(2)中心城总体布局
中心城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辐射西南地区的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信息、综合管理和服务等第三产业。
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心城逐渐由现在的单个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 在高新区人民南路南延线与三环路交叉口地带设置城市南部副中心;在洪河片区沿老成渝公路侧设置城市东部副中心。按照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结构,中心城区分为三个区。中心城内重点发展以金融、商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和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第二产业。主城是中心城的主体,重点发展生活居住、科研教育、交通枢纽、物资集散等功能。环城区形成7个相对独立的分区。
(3).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中心城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优化周围市域产业结构布局。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构成。其中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1个,小城镇139个。市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由中心城——卫星城——县(市)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五级构成,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形态为:以中心城为核心,依托交通干线集聚发展的点轴型放射状空间布局结构。
最后达到的效果大致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