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这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历史存在的书籍的版本和现存版本肯定存在巨大差异,至于这些差异从何而来呢,很简单,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无意的,当然目的各有不同,但是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现存版本有不小的差异。假设我们以楚国郭店墓为原本,距今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了,雕版印刷术是唐朝才出现的,而且在唐朝基本只有非常重要的典籍才会使用雕版印刷术,而这个时候已经距离郭店楚简800年以上了,800年的传抄肯定会出现不少错误,这以后大概又过了两百多年也就是到了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才让印刷的成本降下来一些,不过很多典籍依旧是靠手抄,我们能看到最近关于抄书的记录也是很准确的是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于孔乙己的描述,孔乙己的职业就是为他人抄书,说明那个时候还是有人抄书的。如果算人为失误的话2000多年间可能出错的地方太多,也就让我们现在看到的和原来的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印刷术也可能因为工匠的失误造成错字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官方的修改避讳,中国有修书的传统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比如《四库全书》是清朝修的一部书,肯定会根据统治者的要求做一些删减增补。《永乐大典》肯定也会对书籍做出一定改动,虽然现在原书基本已经散佚,但是相信它对于这以后的很多书籍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再往前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对于我来说无法确定是否做过这件事,但是通过文人这么痛恨的描述可以很明确的知道的就是当时对很多不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书籍或者部分做了增补删除甚至焚毁。所以现在看到的和以前出土的书籍有很大差异我一点都不奇怪。
...展开更多